2010年4月24日 星期六

談涮羊

(轉載自本人在報章上的飲食專欄)

相關網誌食評請按此。

天氣漸涼,北風掩至,很容易令人想起吃京菜:熱烘烘的餅皮,包著皮脆肉嫩,夾著京蔥的北京填鴨;滾燙鮮美的魚翅湯,佐以烤得皮脆的饅頭,浸湯來吃;加上鮮羶香口的京燒羊肉,再來幾斤真材實料的羊肉餃子,真的想起也令人暖意頓生。



而當然不可缺少的,還有涮羊肉。



吃涮羊肉,最怕就是一人一爐,用上電熱板的,更不可取。因為就算溫度夠熱,總也不會穩定,水溫時高時低,溫溫吞吞的,總不是味兒。但近年吃此品,尤其在一些自命高級的地方,都會用上這個冷清清的裝置。涮羊肉最好當然是用下型像煙囪的紫銅涮窩,內裡燒上熱炭,令水溫長期滾燙。圍在爐邊,大家或站或坐,羊肉片大把大把的下,又幾塊幾塊的撈。是的,吃涮羊肉,也要享受那高興熱鬧的氣氛,一人顧著自己爐子的所謂涮羊肉,不似樣子。



所以在香港搞涮羊肉的飯局,筆者唯一的選擇是泰豐廔﹝尖沙咀漆咸道29-31號溫莎大廈 2366 2494﹞,為的也只是那裡的紫銅涮窩。當然在香港涮羊,涮的只是急凍的紐西蘭羊腿肉,比較起在北京東門夜市中的涮羊肉店,風味自然大遜。因為在那裡,除了涮羊肉,還有百葉、羊血及帶骨羊肉可以選擇的,涮的還是鮮羶味濃的東北綿羊。上周五才與七十多位食友在那裡連開七席,除了涮羊肉,還有山東燒雞、窩塌豆腐、烙盒子、魚/羊肉餃子,加上華洋美酒,與及當店製的花雕,是熱鬧的一夜。

永恆的火焰牛柳

(轉載是本人在報章上的飲食專欄)

小學及中學都在灣仔區就讀,還清楚記得,第一次能成功擺脫學校飯堂的飯盒,在外吃的就是生記的生炒排骨飯。時間就在1983年,生記還在灣仔道那邊,而這一味生炒骨,到今天還是那麼好吃。要數學校周邊的經典食肆,不能不說「三大扒房」,就是金都、帝寶及波士頓。那時帝寶的T骨扒餐是32元5角,好不容易吃一頓,已如在天堂般的無上享受。



到了今天,「三大扒房」就只剩下波士頓(灣仔盧押道3號地下 2527 7646)。日前應老同學之邀,上去吃了一頓牛扒餐。餐廳以前是兩層的,現在就只剩下二樓是餐廳的部份。餐牌上,那些豬/牛/雞/大蝦的「海陸空」無敵組合尤在。而當中還有我最喜歡的火焰牛柳,現在還有個洋名叫Beef Brochette Flambé的,殊不簡單。就要了一客,看看燒了幾十年的火焰現在又如何。



兩件牛柳穿在長劍上,下面盛了玫瑰露酒。侍應拿著長劍,先放下沾了酒的牛柳,再在上面澆上點了火的玫瑰露。「蓬」的一聲,火焰真的燒了幾尺高,滿有視覺效果。火剛熄掉,侍應又將醬汁加在燒得火熱的鐵板上,一輪濃煙又來,令我們未吃也開心了好一會。



撇開效果不說,這裡的牛柳也做得不差。要了medium rare,也燒得火候剛好。沒有下化學品,肉質也鬆化可口。兩件扒,連龍蝦湯、甜品及飲品,也只是百二左右,絕對是便宜又好吃的選擇。

當然你問我,覺得這裡好吃,有沒有加了「感情分」在內?說沒有是騙人的。但我相信,還有令你可以添加感情分在內的地方,也不錯。



相關的網誌食評。

2010年4月17日 星期六

豈可吃無腸?

摘自本人報章的專欄文章

上期談到力奇火鍋的新鮮鯇魚腸,今期想就魚腸這個話題多談一點。


魚腸,從來都是下欄物



魚腸其實是淡水魚檔的下欄產物,魚販賣了一天的魚,餘下大量的魚腸魚肝等。價錢是便宜得不得了的東西,通常十元八塊已經有一大堆的了。買回來的魚腸,又衊又腥,要花大量的時間處理。先除去腸衣及附著的魚油,剪開魚腸再用鹽徹底清洗,下點白醋僻腥,便可備用。家常版的做法,用一個鉢頭,混和打好的蛋液,下點切碎的肥膘肉,因為加了豬油,蛋會特別香,再放上數片初薄片的油條及陳皮絲,大火蒸起就可以吃。街外店子多會將蒸好的魚腸,用兩面火去焗香便成。焗好的魚腸,蛋香加點點魚油的甘香,絕對是珍味。

蓮香居的焗魚腸



不過說到底,焗魚腸這些下欄菜,功夫多又賣不起價錢,坊間做得好的店子,已經越來越少。不是做得不夠香口,就是連鉢頭下鑊去炸的「懶惰版」,全不對頭。不過最近在蛇王芬(中環閣麟街30號地下 2543 1032)又重吃到非常出色的鉢仔焗魚腸,焗得外面乾身,吃起來香口,內裡保持了濕潤,滿有豐美的蛋香及魚脂豐香。最美味的還是連著魚腸的魚肝,甘香非常,好吃得上天。除了蛇羹及潤腸,這一味焗魚腸,絕對也是到蛇王芬必吃的拿手菜。

富東粵菜的焗魚腸



坊間多用鮠魚腸來做,取其素食的特色,而魚腸也較淨潔。其實最好吃的,是鯪魚的腸,更加軟滑豐腴。只不過鯪魚腸幼而難清理,故已多年不嚐此味矣。

出色的蛇王芬

相關食評文章,請按此。

2010年4月10日 星期六

「Soup of Gold」的回憶

摘自本人報章的專欄文章

談起法國,比較起其他的熱點如巴黎、波爾多等,我最喜歡法國南部的幾個城市,當中印象最深刻的,就是馬賽﹝Meiselle﹞。而當中牽繫我心的,就是一味號稱「黃金之湯」馬賽海鮮湯﹝bouillabaisse﹞。


美麗的老港口


每當踏足馬賽,總會第一時間到老港口﹝Vieux Port﹞。為的除了是港口那個千帆並舉的壯麗景致,還當然要再嚐魚湯之味。在老港口旁賣馬賽魚湯的店子很多,我的推薦是歷史最悠久,亦曉負盛名的Le Miramar,而這裡也是在云云海鮮店中,米芝蓮推介的唯一選擇。

在馬賽最有名的魚湯店子



來一客招牌海鮮湯「La Vraie Bouillabaisse《Miramar》」,將店子自家調製的rouille醬伴入魚湯內,那種集合辛、香、鮮、甜、滑的味道及口感,絕對令人難忘。

令我十幾年後,還為此味再臨馬賽的魚湯



在香港,能將此味做得接近正宗的,就只有Chez Patrick﹝中環卑利街26號地下 2541 1401﹞的大廚Mr Patrick Gobier。這一味海鮮湯原不是餐牌上出現的項目,只有麻煩客人如我,才會不時請他出山動手,讓我一解魚湯癮。需知要做味道正宗的bouillabaisse,單是準備功夫也要個多星期。

本地唯一能做正宗bouillabaisse的廚師



還記得上年包下了Patrick中環的全間店,來辦40人的馬賽魚湯飯局,單是用上的材料已達廿幾千克,全部是由法國運來的魚鮮,店子上下總動員在一天前已開始準備,絕對是「大事件」。這也可以說明,為何不會在其他法國料理店吃到滿意的bouillabaisse,因為實在是做不來!

水準也很好的



日前跟Patrick閒談,得知他會在店子每月舉辦一晚「Bouillabaisse之夜」,材料及製作還是照足最傳統的做法。可以在這個華南地方喝到法南的海鮮湯,本地食客真有福。